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美丽乡村】桃花源里人家——西递村

    信息发布者:kaituochuangxin2017
    2018-01-12 12:33:24   转载

    【美丽乡村】桃花源里人家——西递村

    村网通-石梅村网站欢迎您!

    基本概况

    西递村是安徽省南部黟县的一个村庄,坐落于黄山南麓,西递原名西川,又称西溪。西递这个名字,之所以改称西递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前这里是交通要道,政府在此处设有驿站,用于传递公文和供来往官员暂时休息,驿站在古代又称为“递铺”,所以西川又称为“西递铺”。另一种是:中国大地上的河流都是向东去的,而西递周围的河水却是往西流的,“东水西递”,所以西川也就被称为西递了。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坐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村落面积12.96公顷。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国首批五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这个村子的兴衰都与胡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从1465年起开始经商,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在17世纪中叶,胡家中有人从经商转向官场所产生的影响使村庄得到发展。18世纪到19世纪,西递的繁荣达到最顶峰,当时村里有大约600家华丽的住宅。

    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至今尚保存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中124幢,大量的砖、木、石雕等艺术佳作点缀其间,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递村中一条主道贯穿东西,与其两侧各一条与之平行的街道一起穿过很多窄巷。在敬爱堂、履福堂、刺史牌楼等公共建筑之前有小广场。今天,主要旅游景点包括124幢保护完好的明清建筑。整理开放有凌云阁、胡文光剌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筑。大多数民居都对公众开放。主要建筑有明万历六年(1578年)建的青石牌坊,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的大夫第等。

    西递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主要景点

    牌楼

    西递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石雕牌坊,通体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整个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来,而每一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胡文光牌坊造型庄重、典雅,石刻技艺出众,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走马楼

    西递村呈船形,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间间船舱,组成大船的船体;昔日村头高大的乔木和13座牌楼,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风帆;村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村前的月湖和上百亩良田簇拥着村子,恰似一艘远航的巨轮停泊在宁静的港湾里。当来到西递村口,一座兴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的“胡文光牌坊”,俗称“西递牌楼”,高高耸峙在眼前。当时的西递人胡文光(1521-1593)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为江西万载县知县,后为胶州刺史,迁荆王府长史,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绩显著,皇帝遂愿准敕建这座石坊。

    历史上,西递村头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为旌表孝子和贞节的。现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伟最精致的,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位于胡文光牌坊西侧的“走马楼”,又称“凌云阁”,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相传当年西递首富胡贯三家族为迎接歙县的亲家、当朝宰相曹振镛的到来而突击营造的。现今的走马楼是依据当年的布局重新修复的,并与相邻的七哲祠遗迹共成一个景点。走马楼分上下两层,粉墙墨瓦,飞檐翘角。现走马楼内表演黄梅戏、抛彩球、茶道等节目。楼下有单孔石拱桥,名为梧赓古桥。西溪流水潺绕走马楼,穿桥而过,在这里可领略到“西递八景”之一的“梧桥夜月”美景。

    东园

    东园包括凉厅、正厅、前厅三进,正厅为厚光堂,用于接见贵客之用;前厅为接待亲眷内宾,凉厅为书厅,既是主人修身养性的书屋又是主人办私塾的场所。凉厅左边厢房房门为六边形,右边却是圆形,突破了原传统式的对称建筑结构,而取得了不对称中之对称美的效果。这里“取吉”图案随处可见:六边形门上雕刻“五蝠捧寿”的图案,五只蝙蝠翩翩的展翅意喻多福长寿;右边厢房房门为圆形,是一幅很大的冰梅图(俗称“冰裂”图),冰块棱角分明,香梅花瓣清晰,冰棱寓意“十年寒窗”,香梅象征“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中不难看出主人的心愿,希望自己的儿孙后代要刻苦攻读,积极上进,荣获功名,争气做人。

    凉厅天井墙上,嵌着一块碑刻,此碑宽近70厘米,高约30厘米,从右往左刻有行草“结自得趣”四字,为清代西冷八大家之一陈鸿寿所书。“结自得趣”这四个字是引用唐元结的典故书写雕刻的。

    西园

    西园庭院建筑以漏窗借景传情。进入园内,右侧是三幢楼房一字摆开,它们由一个长方的庭院连为一个整体,中间用大的砖雕漏窗以及形态各异的门洞隔开,分为前园、中园、后园,园中栽种花卉,设有假山、鱼池。透过前院的漏窗,隐约可见中院、后院的景物。整个庭院处于“界与未界,隔与未隔”之间,庭院深深,层层相联这种不让人一览无遗的设计,使得整个狭长的庭院显得幽深雅静。在乡间村居这种“移步换景,借景园外”的建筑格局并不多见。

    西园有很多精美的石雕。前院的石条上陈放着“西递”两字石刻,它是古代的村碑,原来放在村口,“文革”中被丢置一旁,是现在房屋主人抬放家中保存至今。边上石几、石桌、石凳、石井、石鱼缸给整个庭院增添了北方的阳刚之气,正如人们评论苏州园林那样,“兼有南方之秀,北方之雄”。进入中院的门额上嵌有石刻“西园”二字篆书。中院住宅大门两侧墙上各嵌有一个石雕漏窗,是“徽州三雕”中的代表作品。左边是“松石图”,两株奇松斜伸于嶙峋怪石之上,傲然挺拔;右边是“竹梅图”,婆娑幻影与傲立劲梅相错,显得高雅别致。

    中院住宅大门门罩上有一块民间极为罕见的石雕,刻着西周时期“周文王访贤”的故事,图中清晰可见姜子牙在河边钓鱼,周文王下马后,由武吉(下跪者)带路,恭敬的拜跪姜子牙并恳请他出山为相,辅佐执政。令人可惜的是,这块雕刻细腻的石雕人物在“文革”中被毁掉了头部。

    进入后园的门额石雕上刻有“井花香处”四字,后园有厨房及古井一口,“井花香处”四字,充分体现了主人的品位。再往里走,门洞上方题有“种春圃”,含义是门洞里面是一块菜园,主人把春色播种在小园里,简单的几幅题额诗情画意,足以将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揭示一二。

    桃李园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村中大路街,首先看到的民居景点为“旷古斋”。“旷古斋”堂名系今人给取的,寓广博古徽文化之意,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手书。出瑞玉庭前行数步,便是“桃李园”。桃李园亦建于清咸丰年间,由正屋和庭院组成,系西递徽商胡元熙的旧居兼私熟蒙馆。正屋为三间三进二楼结构,前两进为两小套背向三间屋。二进楼上设有独特的“楼上井”,使整幢房屋光线充足,空气畅通。而且,楼上木雕扶栏板权作小姐相亲孔洞,供小姐偷偷观看来往家中的男青年,能否挑选到如意郎君。二三进之间用粉墙相隔,中间有门相通,门上有隶书“桃花源里人家”石刻横额。在通往街面的小门上,石刻有小篆“桃李园”三字门额,寓意“桃李满天下”。出桃李园,就步入西园,与西园相邻,与东园通连的“三畏堂”,呈五间二楼结构,大厅高悬匾额“三畏”二字及跋,取“畏天命、畏圣旨、畏大人”之意。堂前轩敞,天井宽大。

    青云轩

    青云轩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西递村整体民居的一个书厅,又叫便厅,至今已有130年历史。整个结构类似四合院,便厅居中,二楼结构,两侧平房,环绕一小庭院,院门临巷设有门亭。长方形的庭院中石条花台,假山盆景错落有致。最为奇特的是半个大海蚌化石,历史约1亿年以上,据说还有半个化石,因主人的爷爷赠给他人以解救其破产之危机,后来被卖到东洋,真是令人惋惜。厅内菱花隔扇,彩绘天花,格调优雅。大家请看,厅堂正中地面上有一个小圆洞,上面放着石盖,冬天掀开,暖气上升;夏天掀开,凉风送爽,如同一个天然空调,令人称奇。圆洞较深,与地下洞道相通,梅雨季节洗刷地面的水可以进洞流入阴沟,建筑师的设计巧妙绝伦。

    天井和绣楼

    西递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天井的设置,一般三间屋在厅前,四合屋在厅中,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因过去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设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商人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归堂”,即四方之财如房顶上的雨水,汇集于天井内,不致于外流他家,俗称“肥水不外流”。绣楼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侧隙地,建起的一座临街阁楼,俗称“小姐绣楼”。飞檐翘角的绣楼,建筑别致,玲珑典雅。楼额木刻分别为清进士祝世禄手书“山市”和清代本邑书法家汪恩道隶书“桃花源里人家”,其中“源”字书写时,有意移一点于“厂”头上,益显整体美;尤其是“人”字,活脱脱像一位倾躯伸臂迎接小姐彩球的后生。楼下的小门户比正屋墙体缩进一大步,与主人自书石刻门额“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人寻味,果真是“进也风流,退也潇洒”。

    惇仁堂

    惇仁堂,位于“大夫第”后弄,“敬爱堂”上首,滨临前边溪,是徽商泰斗,明经胡氏二十四世祖胡贯三之父胡应海晚年居住的地方。房屋呈五开间两厢二楼结构,宽大明亮,气势轩昂,现为胡贯三嫡系三十世儿孙居住。房大屋亮是惇仁堂建筑的显著特点,中间厅堂十分宽敞,目前在西递明清古居中数第一。后半部平顶天花,前半部拱形卷蓬为顶,并高于后半部,以确保天井光线直接照射到厅堂的太师壁。两侧各两间为卧房,两间卧房相通,古称“联珠房”,类似现代的套间。紧靠厅堂的两间卧室,面临天井,光线也很充足,而两侧的房间,由于离天井较远,光线自然就差多了。因此设计者就专门在房间窗户上方设计了一束见方的小天井。俗称“子”天井,以供采光之用。同时在两梢间又装有桃花木雕图案的隔扇门分隔,关上隔门,是三门两厢式样,而打开扇门,就一眼能看清并列五间房和两侧类似天窗的小天井,另有一番天地。其建筑结构非常特殊,在西递众多的古民居中又独树一帜。

    堂内陈列摆设古朴典雅。“惇仁堂”匾额高悬太师壁上方,是清嘉庆年间自称“菊叟”的汪承霈手书。汪承霈,休宁人氏,举人出身,官拜三品,系太子太傅,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汪由敦之子。厅堂上悬挂木刻楹联两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楹文寓意深刻,气度不凡,具有哲理,道出了当年主人的心志和为人。厅堂太师壁左右两侧,各有一具至今隐约可见的报喜捷板。

    敬爱堂

    敬爱堂,原为明经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个儿子为表示兄弟间互敬互爱,故将享堂改建成祠堂。入中门为祭祀大厅,厅分上、下庭,左右分设两庑,下庭的两根6米高的黟县青石柱与上庭两根粗壮的白果木柱相映衬,承托规整的梁架,雄伟壮观。举首环顾,对联楹柱,特别是梁檩音悬挂着“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多块金字古匾,似向游人宣示胡氏宗族当年的荣耀。上庭正面木板壁上悬挂着祖宗的画像,上悬匾额“百代蒸尝”,意思是要世世代代不忘祖先的恩典。下面正中是一把太师椅,当是族长之位。两边纵列两排罗汉椅、案,为族中年长和有声望之人议事或祭祀时所坐。厅前还有一大几案,用于祭祀时放置祭品。上庭之后为楼式建筑的供奉厅,供奉列祖宗神位。神主次序是始祖居中,其他依昭穆之序左右排列。

    追慕堂

    追慕堂,建于清朝甲寅年间(公元1794年)为明经胡氏廿四世祖胡贯三,追思慕念祖父丙培公,父亲应海公一生、崇文尚义,乐善好施而建。堂内有李世明的功臣画像和供奉着李世明塑像。追慕堂为西递胡氏荣祖公后裔二十三世应海公祠,建于清乾隆甲寅年,寓含后人追思慕恋先祖业绩之情意,追慕堂屋顶为飞檐翘角,八字型大门楼,檐下三元门外设有木栏,八字墙用整块打磨光滑的黟县大理石制成,风格独特,极为精美壮观。

    膺福堂

    膺福堂,建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乃明经胡氏二十五世祖,诰封从二品,户部尚书,胡如川(尚憎)的故居,现为其后裔居住,《膺福堂》高大贴墙门楼,飞檐翘角,方柱月梁,砖雕精美,气势宏伟,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官第型制。

    建于清初,是西递官职最高的清二品官胡尚熷的私邸。未进其门,便可看到砖雕的八字门楼,其构型与胡文光刺史牌楼相似,门楼上角砖雕的龙凤尾,非常细致。进入大门,就有一个高高的门槛。古时门槛是衡量一个人官职高低的标志,这是个二品官门槛,当然比大家刚才在大夫第见到的要高得多了。文官从右侧进,武将从左侧进,七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开大门、跨门槛而进。屋内木雕的莲花门,以及一些古家具,均玲珑剔透,可见当时屋主人的豪华气派。

    旷古斋

    旷古斋,徽州古民居的一大特色,就是建有门楼、门罩。它的作用既可以遮风避雨,保护门扇、门框,也可以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理想追求。徽州人十分重视门楼的修建,有“千金门楼,四两屋”之说,古人宁可花去千两黄金用来修建门楼,仅仅花费四两用来建房子,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可以反映出门楼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门楼上面雕刻有精美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制作得富丽堂皇,展现了新安画派和徽州版画深厚的艺术根基,也展示了徽商在当时的中国无与伦比的财力和物力。从旷古斋门罩的造型就不难看出主人的身份。整个门罩呈元宝形,两头翘角的下方各有“富”、“贵”二字,“富”字表达了主人希望经商赚钱,招财进宝的追求,“贵"字则是反映了主人亦商亦读,以商保仕的愿望。

    旷古斋是一座由庭院、花园和多单元房子组成的私家宅院。目前对游客展出的是前楼厅堂。厅堂的陈设是典型的古徽州风格,正面板墙上方悬挂的是一块隶书宇大匾“旷古斋”,匾额下是中堂画,画两边有两幅古对联,其中一幅是“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这是一幅改字联,其中把“孝悌”写为“孝弟”,更扩展了兄弟和睦之情;“文章”的章字中“早”字竖出了头,以示多读诗书早日出人头地之意。

    文化荣誉

    2000年,西递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英文名称:AncientVillagesinSouthernAnhui-XidiandHongcun),西递、宏村于1999年12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

    2011年5月5日,西递村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村落评价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地方特产

    西递不仅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县境内连绵的群峰与黄山联为一体,在历史上曾阻碍了古县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同时也造就了西递“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因此,当地出产的土特产非常丰富,比如古徽州刺绣、祁门红茶、县县香菇等,此外还有著名的泗溪三宝。

    特色美食

    黄山西递的饮食属于徽州菜系,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当地特色的美食主要有腊八粥、石头馃、徽州馃、苞芦馃、苞芦松、蟹壳黄烧饼、徽州蒸饺、炒螺蛳、五城茶干、油煎毛豆腐、油酥烧饼等。

    腊八粥:农历腊八前将“腊八粥”的佐料准备好,一般以精白的大米为主,另掺以玉米、豆子、山芋、芋艿、瓜干、菜干、干角豆等数十种干鲜蔬果同煮而成,有的雅称“白菜粥”、“百味粥”或“百宝粥”。按旧俗,“腊八粥”煮成后,先作为供品祭祖先,然后才合家食用。

    石头馃:徽州西递的传统面食,早在清代即负盛名,是有口皆碑的美食。石头馃用五花肉丁和炒黄豆粉扮成馅心,用面皮包上,收口捏紧,用木碾推擀成圆饼形状,然后放在平锅中炕烙,每个饼子上都放置一块石头(仍放一块特制的砖头)压着,放石头的目的是为了均匀的传热,以使馅心熟透,边炕边按动石头(饼子不用翻身),促使内部油脂渗出,一直炕至熟透取出即成。咬开后香气扑鼻,滋润美味,如配汤食用更佳。馃是当地人的俗称,制作中用石头压,故称石头馃,亦称黄豆肉膜。

    苞芦松:西递的“苞芦松”是著名的零食性小吃。用山区的苞芦为山上种植的一种玉米,生长期约为140天,其味清甜,营养成分高。将玉米磨成细粉,经细粉萝刷去皮层,和水搅拌煮成糊状,冷却凝固,再用特制的弓刨成薄片,然后将薄片置于竹匾上晒干即成。食用时,将薄片投入滚油中炸,薄片舒展膨胀上浮,即可捞起。“苞芦松”清香松脆,宜作茶食的佐餐食品。

    欢迎点击村网通-湖南隆回县高平镇石梅村网站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